材色与木材纹理、强度、密度一样,是评价木材质量并决定其价值的一个重要指标[3]。木材漂白是用化学药剂使实木、单板、木片、木浆颜色变浅、色调均匀、污染消除的加工过程,是实木制品、人造板装饰、制浆造纸及人造纤维的一个重要加工环节,也是高级人造板装饰、纸张及人造纤维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木材工业、造纸工业及人造纤维业的持续强劲发展,木材漂白备受重视,大量的木材漂白新技术不断涌现。 1 木材漂白基本原理和常用药剂 木材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不吸收可见光,而作为基质存在于纤维素微细纤维之中的木素是主要的显色物质,它的基本结构单元是苯丙烷基,其中的苯环、醌类和其单体侧链的羰基(>C=O)、羧基(-C=O-OH)中,都含有碳-氧(C=O)、碳-碳(C=C)共轭双键结构的发色基团,是木材颜色的重要来源。此外,木材组分中大量存在的羟基(-OH)和甲氧基(-OCH3),虽自身无色,但在光(尤其是紫外光)和氧的作用下,极易发生降解,使木材色调变深,是一种潜在的发色基团,被称做助色基团。木材的漂白过程,就是利用化学药剂使木材材面氧化、还原,破坏木材中能吸收可见光的发〖CM(21)色基团(如C=C、C=O)或封闭助色基团(如-OH),使其产生增白和脱色作用。所使用的化学药剂可分为氧化型和还原型2种(见表1)[4]。 ![]() 2 漂白剂选择 理想的漂白效果是在除去有色物质的同时,尽量不损伤材面。在呈色物质能用溶剂抽提时,最好用溶剂抽提的方法;不能用溶剂抽提时,可采用分解呈色物质的方法;在分解有困难时,则应采取对呈色物质改性的方法[4]。分解和改性的方法有氧化法、还原法、甲基化法、乙酰化法等,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原则上都是用尽可能少的药剂,取得尽可能好的漂白效果,也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漂白剂的作用,降耗增益。 木材是一种天然材料,材色在株内、株外都存在着变异性,在选择漂白药剂时,不但要根据材面色泽及脱色的难易程度,还要考虑漂白处理工艺的简单易行,药品价格及用量应尽可能的低,药品对人体是否有伤害、对环境是否有污染等因素[4]。 3 木材漂白的机理 3.1 白腐菌漂白机理 在适宜的条件下,黄孢原毛平革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多年层孔菌(Forces annosus) 、木灵芝(Ganderma ostale) 、贝壳状革菌(Panus conchatus) 、射脉齿菌(Phlebia radiata) 、杂色云芝(Tranzetes versicolor)、粪生黑蛋巢菌(Cythus stererreus) 、白腐菌IZU-154 、糙皮侧耳菌(Pleurotus ostreatus) 等白腐菌的菌丝开始生长,菌丝在生长蔓延的过程中分泌出大量的胞外氧化酶,其中关键的2类过氧化物酶LiP和MnP,在分子氧的参与下,依靠自身形成的H2O2,触发启动一系列自由基链反应,使木素结构中的苯环发生单电子氧化反应形成阳离子基团,而后发生一系列自发反应而降解。这些降解过程包括甲氧基的脱除、Cα—Cβ键、Cβ—Cγ键以及烷基芳基醚键的断裂,直至苯环的开环裂解等。木素的降解产物继而再被菌丝体吸收,最终氧化成为二氧化碳和水[5]。 目前,白腐菌用于纸浆漂白还没有实现工业化,而实验室研究一直在不停地进行。很明显,一旦白腐菌漂白纸浆的作用时间缩短,以及其它问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