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具人 | 你是这种老板你主动提早下岗

10-18 19:42| 发布者: mengqingchao|评论: 0

随着人工成本翻倍涨、大企业的跨界宣传、商品房销售速度放缓、运营成本节节攀升....

中小家具企业的生存现状本就堪忧,如今加上环保整顿力度大,原材料四处涨价,还要购置新设备导致现金流越来越少,可谓是雪上加霜。

不少家具老板都在担忧,家具行业到底怎么了?是不是不行了?然而,没有不行的行业,只有不行的企业,很多时候,你看到的诸多行业困境,并非整个行业不行了,而仅仅是你所在的企业不行了,仅此而已!

在整个行业兴盛时,企业也并非就是安稳的,盈利的,恰恰相反,行业越兴盛,竞争越激烈,更新换代越快。

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当行业出现“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趋势之时,说明留给小企业的时间已经不多了,2018年的家居行业,大企业在拼命玩并购,中小企业则面临“不变则废”的挑战。

可以说,早几年退出的老板们成功实现了胜利大逃亡,而那些挣扎求存寄望来年市场回暖的中小企业老板们,如果你存在以下这些“症状”,若不想最后沦至破产倒闭跑路的下场,选择提前“退休”不失为一条出路!

症状一:年销售额不足五千万

如果你一家家具企业的老板,每年的销售额能达到5000万,那么恭喜你,你已经成为非常成功的“个体户”了。

按照50%的毛利润来算,5000万乘以50%就等于2500万,2500万除以12个月,那么平均每个月的毛利润在208万左右,208万再减掉其他各种成本(环保、维护、管理、食宿),差不多也就是一个个体户的水平了!

然而想当个体户,又何必跑来做家具这么累呢,还要时刻担惊受怕,生怕行业一点风吹草动就把自己活活压死。

症状二:生产条件达不到要求

在这个整体去产能,去库存的市场氛围下,政府对制造企业提出了更高的生产要求,不止是家具行业,还有电子业、鞋业、服装业、玩具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倒闭潮也是一浪高过一浪,如果你的工厂还是旧小破、脏乱差的条件,别抱有侥幸心理,被淘汰掉是早晚的事。

现在时代不一样了,中国经济已经发展到现在这个规模,中小企业在组织生产方面缺乏投入,在产品质量方面无法保障,售后更问题一大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难站稳脚跟,加上环保整治政策的深入,日后小作坊式的企业注定是要被退出市场的。

症状三:经销商稀稀拉拉不过百

经销商对企业来说不仅是一个面向市场的重要渠道,是产品销量涨跌的关键所在。企业现在就像是一棵树,经销商便是它的根,当根系越发达,就能把土地抓得越稳固,吸收的营养也就越多,大树才能茁壮成长。

所以,企业必须努力“生根”,只有经销商覆盖的市场越广,企业的发展才有希望。

但是按照现在经营一个家具厂来说,经销商数量连百位都没有,加上市场行情有不景气,终端门店返单自然少得可怜,而家具本身存在一个生产周期长,资金回笼慢的业态,当资金长期压在了货上,企业还能周转的过来吗?这样的日子能硬抗多久?

症状四:只懂盲目跟风,没有创新能力

当下家具业存在的三大瓶颈:拿来主义、炒概念、同质化。这些年来,许多家具企业先是经历了法式、美式、北欧等系列风潮,接着又迎来新中式、意式、轻奢等系列,甚至转型做定制,总之行业火什么我就做什么,跟风就对了。

然而,这样的盲目跟风显然丢失了自我,企业的规划没有明确的方向,也没有创新能力,“拿来主义”倒是用得出神入化,再添点概念炒一炒,反正价格低点总有消费者买单,导致市场同质化十分严重。

殊不知,这样的跟风只能解决一时,但随着市场需求愈来愈趋向个性化,多元化,原创设计开始受到重视,这种靠跟风抄袭这种模式最终失去竞争力,必然遭到市场的打压淘汰。

症状五:缺乏互联网时代的营销思维

站在当下来说,家具行业依然是一个比较传统的行业,很多家具老板都只会闷头待在车间里管生产,管品控,这里不是说注重生产质量不对,而是不够。

面对现在这个信息爆炸时代,家具业老板不妨问问自己,你真的懂互联网吗?你了解如今品牌传播的渠道有多少种吗?你知道透过互联网营销能带来多大流量吗?

有一些人这样说过,如果在一年前谈论“互联网思维”就会显得有一点点装逼,但是到了一年之后的今天,再谈论的话,就会显得有一点点落伍。

但大部分家具企业面对互联网,总有一种快被时代抛弃的感觉。

你可能忘了,淘宝至今成立15年,电商已经成为传统行业了,电竞游戏也能开创本科专业了,网络直播也已经步入一种职业化,只有你还停留在过去。

要知道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企业经营思维再不革新,早晚会被同行超越、抢占市场,最终洒泪退场。

症状六:任人唯亲

企业亲戚一大把,现代管理制度推行为了,老板任人唯亲,陷入两难。

最后只想对拥有以上几种症状的家具企业说,如果你把家具作为一辈子的事业,那从现在起,要么拼尽全力为自己杀出一条血路,要么放弃挣扎,提前“退休”也许是一条生路。

1、用绩效说话:管理只对绩效负责

现象一:功劳与苦劳

现在大家普遍知道,“苦劳”是对绩效没有帮助的。但是在现实中,很多人有了“苦劳”之后,就会觉得已经很对得起公司了。

其实我们也会接受这些看法,很多公司还是以苦劳为考量标准。这说明对管理的观念还是没有认识清楚。讲苦劳是对管理上的第一浪费。

现象二:能力和态度

管理只对绩效负责,直接产生绩效的是能力,而不是态度。谁产生绩效,谁就最重要。当态度转化为能力,才有用。

你不妨反思一下自己的企业,你公司活得好的员工是谁?是不是能干的人累死,不干活的人活得很好?而通常是能干的人总是态度不那么好,不能干的人总是很讨好。那么你的管理就一定出问题了,你考核的是态度多,还是能力多?

如果你50%的内容都是在考核态度,那你的公司能干的人就自然活得很累了——而这意味着如果有机会,他就会流走。这是对管理的第二大浪费。

现象三:才干和品德

品德只有在遇到重大挑战时才能评价,通常情况下,我们很难去评价一个人的品德是好还是坏,管理不能把赌注押在这里,而恰恰应该去设法解决它:

管理要承担的责任就是没有机会让人去犯错误,让品德转化为才干,创造绩效。所以学管理,要看经济学和组织行为学。

何时“德”比“才”重要?

必须要说明的是:在两个时间点上,德比才重要。一是在招聘时;一是在提拔时。

2、等边分配法则:管理是一种分配

管理者一定要懂得把三样东西分成等边三角形:即权力、责任、利益三角对等。

几乎所有管理出问题,都是因为三者的不对等。

管理实际上是一种分配,需要特别提请注意的是,这里分配的是一种责任,而不是权力。我们在管理中犯的最大错误就是分配权力。必须明确,权力分配的依据不是岗位,而是责任。

比如:如果完成绩效的责任,分公司的责任最大,那么权力最大的就应该是分公司经理。但是现实中常常不是这样。我建议大家做两个重要观察:

公司的总经理经常给谁开会?参加会议的人就是权力最大的人

他是经常给总部职能部门的人,如人力资源经理、财务经理开会?还是经常和分公司经理、一线经理开会?和总经理经常开会的人最有权做决定,只不过这个决定是通过总经理部署下去。

公司头衔的设计,是一线人员的称谓高,还是公司职能部门的称谓高?

称谓具有象征意义,权力常常在岗位的称谓中就分配了。

你会发现,总经理的会议室里多是职能部门的人,而二线职能部门负责人的称谓都比分公司、一线岗位的称谓高。你又如何让一个人力资源总监去为一个小小的一线经理服务?彼此见面一打招呼,上下心态就立刻拉开了。

这样的分配就不是基于责任的分配,管理效力自然大打折扣。

3、管理始终为经营服务

这是我一直坚持的观点,也是谈得最多的话题。其中含有两个重要的认识:

第一,管理做什么,必须由经营决定;

第二,管理水平不能超越经营水平。

认识一 :为什么管理做什么要由经营确定?

在一个公司中,“经营”是选择对的事情做;管理是要把事情做对。逻辑关系非常明显。

比如通常情况下,薄利多销经营,对应规模化和成本管理;一分价钱一分货经营,对应品质和品牌管理;服务化经营对应流程管理;定制化经营对应柔性化管理等。

认识二:为什么管理不能大于经营?

因为一个公司的管理能力大于经营能力的话,那常常意味着亏损。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公司制度很健全、文化理念很先进、人才很优秀,但就是经营不景气的原因。虽然你很懂管理,但是你的管理观有问题。

你不妨看看,你公司最优秀的人是在做经营,还是在做管理?你开内部会议多,还是开外部会议多?

如果你的高管团队每一次都是开内部会议,每天看到的都是他的下属,那么你的管理就大过了经营。

另外,有4点建议值得参考:

一、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你就改行吧!

很多行业市场的供应远远大于需求,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前些年的过度发展,使得很多企业生产能力都不能得到完全发挥,绝大多数制造厂都吃不饱,有的甚至还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在这种市场状况下,企业和品牌要想生存,就必须要有自己独到的价值,也就是自己的特色,是其他人无法替代的。

这可以是产品的新颖风格,可以是产品的独特设计,可以是产品的先进工艺,也可以是产品的优秀品质或者别人做不到的低廉成本。要是自己哪样都不具备,只有等着被淘汰了。

每个行业的企业每天都有新增的,也每天都有倒闭的,这不是坏事,是行业在进化,企业必须跟上时代的脚步,就要学会经营,学会管理,并舍得去做各种投入,就像病人舍得花钱请医、舍得花钱买药一样。不要等到哪一天自己彻底生存不下去了,才想到做改变,那可就为时已晚。要趁着企业还有利润的时候,早些改变过去的经营观念,根据市场新的变化和特点去重新思考、重新定位。

劝告某些企业,要充分认识市场的残酷性,在到了回天无力的情况下,潇洒关门其实也不是坏事,还记得吗?当年第一批下岗工人现在大都发财了,反而是强撑到最后下岗的人,输的很惨。

二、硬拼是一种蛮干,要懂得策划

行业为什么竞争的这么厉害,是因为我们企业老板一向太“自信”、“自负”了,就是不服别人,认为别人能做到的自己也能做到。于是,看到别人做什么产品赚钱自己马上也去做,别人在哪里开店自己也去开,别人成本低自己比他还低,别人请代言人自己马上也去请,这些都是蛮干的表现。 蛮干就是硬碰硬,蛮干就是不会迂回,蛮干就是盲目效法他人。

很多人有了一点小小的成功就自以为是,认识不到自己成功的偶然性,把自己以往的错误的决策误当成成功的经验,结果在事业的道路上走得越来越偏,生意好时疏于察觉,生意不好时就充分暴露了。策划是以一当十,策划是扬长避短,策划是资源的最大化。再也不要蛮干使傻劲了,会耗尽体力爬不起来的。

就拿做品牌推广来说吧,不要老是想着想着常规的手段,要学些造势技巧。当年有一个做英语培训的人,在下班高峰到人员密集的路段去放台电视机播他的英语讲课录像,造成大塞车,结果一下子出名了。

再看看现在的展会推广,大家好像只会发手提袋印折页了,要想在展会上收到事半功倍的宣传效果,就要做别人想不到、做不到、不屑做的事。

三、不要幻想去挖一个全能的人才来改变你的命运,要自己培养

现在离婚的越来越多了,为什么?因为很多女人觉得自己的老公不好,她们想找个更好的。其实男人大都差不多,自己老公身上的缺点别的男人都有。社会学家告诉我们:“没有完美的婚姻,要像一名雕塑师一样,婚姻对方只是材料,美好的家庭靠自己去雕塑”。这一点,对于我们做企业的同样重要。

没有你想象的那种完美的、什么都懂的管理干部和业务精英,别老是想着到哪里哪里去挖某某人了,那个人可能在其他企业算是精英,但那是人家企业的特点和团队所共同决定的,不是这个人多么强, 他离了那个企业就什么都不是。这些年,早已有人吃过挖人的亏了,他们辛辛苦苦高薪挖人过来,过一段时间发现也不过如此,双方不欢而散,你还得给他处理后事。他们没办法承担责任,又耽误你宝贵的时间,把企业的命运寄托到挖人上面的想法太天真了。

人才只有靠自己去培养,要给自己企业的忠诚干部们请老师,提高他们。不怕你现在的那些干部们水平低、基础差、不懂营销、不会卖货,只要对企业忠诚、心态好、善于学习、愿意进步,就是可塑之才,就值得培养。提高了他们,就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了企业的营销水平。要为他们创造学习机会,给他们充电,这其实是在使你自己强身健体。

四、不要相信什么销售“技巧”,要踏踏实实地练好基本功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想走捷径了,想一夜之间使自己变成专家,于是到处去寻找什么“ 销售秘笈” 、“ 导购技巧” 、“ 营销宝典”,我告诉你,这些东西是没有的,真正的“技巧”是一个简单的动作练一万遍。曾经有经销商问,“我现在开了一家店,用一句话告诉我,最需要注意什么?” 那就只有提醒他不要收到假钱了。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