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的创业思维,决定了企业的前进方向

10-18 20:06| 发布者: mengqingchao|评论: 0

互联网思维真有那么神吗?

我们先从互联网带来的几个经济特点来分析一下:

“社群趋势化”

所谓社群化是指销售产品的同时还能满足用户的社群需求。这个特点算是件好事,因为我们中国人自带一种特殊属性,是什么?

吃瓜群众属性

我们都是喜欢扎堆、喜欢聚群的,甚至可以直言是最突出随波逐流的一类人群,哪里热闹看哪里也喜欢结交各种各样的圈子来显示自己的人脉圈多么强壮,可这里面也有问题。

尽管我们对社群有需求,但是物极必反,随大流的心态让我们失去思考能力,只知道被动接受消息。让我们完整的时间变的碎片化,丧失了大多数的自主性。

像是2000年到07年的这段时间里,黄页、网站导航这些产品火了,很多站长都靠着网站广告几百万几十万地赚钱了,一大堆人也就跟着风潮做,结果后来的大都是亏钱运营着,甚至之前能赚钱的几个站点也都被拉下了马成了一潭死水。

“边际成本趋零”

边际成本趋零也就是获得一个新客户的成本几乎为零。这是鼓吹者心目中互联网思维一个非常重要的新商业特征,能够让企业发展出很多新的形态。

互联网的确是让之前传统高昂的获客成本降低了,但边际成本趋零只是一种成本下降的趋势,因为发展过程中还需要营销费用、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很难做到真正意思上的趋零。

以电商为例,那些低质易耗品、快销品确实可以做到边际成本大幅度下降,但生鲜商品恐怕就做不到,这也是为什么生鲜电商成为今天O2O模式首先攻破的桥头堡。

不过也不是做不到,就像是我们在上面说过的那群随波逐流的人,他们加入市场大多都是用资本打压市场来获得行业优势,为了打响口碑赔本买卖也要做,有了他们的牺牲在他们上一级的生态环里,趋零的边际成本的确是存在的。

“非连续性”

非连续性放到商业里,指的是新旧技术、模式的转折点,创业者要有能力和水平颠覆传统时代来迎接新时代。但这种说法存在矛盾,因为世上不可能有什么可以颠覆所有的事情,即使互联网思维也不能。

任何时候,跨越轨道式的新技术创新都存在极大的风险和困难。事实上,“双创”并不是鼓励大家放下手里的工作去门口开个小店,而是要把创新放在前面。

创新和创业是有关联的两件事,要先有创新才有创业,否则同质化的结果就是大家的利润都是零,而且没有发展前景。所以,我们要首先鼓励创新,培养创新思维,然后再改变创业的环境让其越来越适宜于创新的商业化,这才是一个正常的逻辑。

中国创业公司与美国创业公司在商业创新上有显著的区别。2016年中国估值最高的十大创业公司里,绝大多数都是做模式创新的企业,但美国排名前十的创业公司里,技术创新的企业比例要更高。下面我简要谈一谈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的特点。

商业模式创新主要有两大特点:

依赖本地环境

比如共享单车、大众点评、送个外卖等等,它们对本地市场非常依赖。

这与中国的国情有关:人口多、人口密度大、劳动力成本低、需求升级速度快等等,这些因素让网络效应特别明显,也让这些企业获得了成功,但若想进入其他国家的市场就会面临很大的挑战。

技术低易模仿

商业模式创新特别容易被模仿,充电宝和共享单车就是现成的例子。

这种模式在发展过程中不确定性比较低,涌入的资本让生命周期变得更短,两者结合导致商业模式创新的企业采用同一种策略,那就是首先要跑得快,然后尽快把对手击垮谋求短期垄断,最后在本地市场做高渗透发展谋求多元化。

这是一种商业周期特别短、资源消耗非常高、竞争也特别惨烈的模式,基本上很难走出国门。

相反,技术创新特别强调路径,很难被模仿。

虽然技术创新当中不确定性很高,但如果有长期研发帮助,整个生命周期会变得很长,是一种看上去更加健康的模式。技术创新壁垒高,做技术创新的企业可以从容研发,等待结果,然后良性发展。这种模式让企业的定位非常精准,企业的目标不是谋取短期垄断而是获得长期发展的竞争优势,最终实现专业化和全球化。

你的商业模式要与众不同,同时在技术上也要实现壁垒。比如新创企业拥有灵活、低成本等优点,但缺乏资源、难以形成协同效应,存活率低。

这时创业者就要在速度和利润之间进行权衡,眼光放得长远,设法做到创造价值的同时获得利润。再比如大型企业,它具有组织惰性,但能通过大规模资金和人员投入克服一些比较高的壁垒,其创新的策略就是首先要勇于接受意外和失败,敢于面对不同的声音,接受长轨策略,拥抱不确定性。创新的方向

对于大型企业来说,内部孵化是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

所谓内部孵化,指的是在已经存在的企业内部进行正式的创业或创新,内部创业活动的目的在于对公司内部既有优势的整合及对未知机遇的探索,通过新组织形式的构造来实现对于集团公司和创业团队双赢受益的获取。

内部孵化成功的例子很多,比如海尔孵化出了打游戏的笔记本电脑,百度孵化出了“作业帮”。

创业之困,困于行业历练之局限,外力加速之失我,价值创造之自欺。我们要审时度势,看清楚所处的外部环境,同时要身段柔软地迎接外界变化,打破内部组织存在的惰性机制和外部企业进行广泛联合。

在这种背景下,不管是创业企业还是大型企业都有可能迎接下一个行业时代的未来!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返回顶部